构建“责任制+清单制”安全职责体系。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其领导干部中建立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履职档案,发布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清单并建立安全生产职能职责指定管辖和动态调整机制,明确各级行业监管部门监管职责,以及特种设备目录外游乐设施、滑翔伞、无人机、顺风车等新经济新领域4类29项监管盲区责任主体,消除监管盲区。
构建“专委会+社区化”源头治理体系。建立市政府安委会与危险化学品、城乡消防、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专委会“1+X”工作机制,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协同监管。以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为牵引,依托网络理政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整治群众身边隐患19.7万余项。
构建“点+线+面”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隐患排查治理系统,推动36463家企业自查自报自改隐患400余万项;持续建强化工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1200余家企业风险管控过程的线上动态监测预警;建成地铁建设营运、文化旅游、城市桥梁、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等风险监测系统,不断延伸城市安全感知触角。在10个重点行业领域和4条城市生命线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建成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发布并嵌入69项行业领域风险辨识标准,推动辨识风险源32.9万余项,强化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化、精准化管控。
构建“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执法体系。结合行政审批、日常监管、标准化工作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落实、执法检查清单对比、群众举报线索、事故数据分析、第三方技术巡查、信息化平台数据、重点时段重点领域监管等10个方面情况,将企业风险划分为Ⅰ、Ⅱ、Ⅲ和Ⅳ四个等级,细分市、区(市)县、镇(街道)差异化执法企业,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构建“市场机制+精准滴灌”宣传教育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参与风险防范,全市安责险投保企业1803家、保费规模1452.28万元,风险保障额度28.69亿元,覆盖重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近4万人。建立每月城市安全风险预警精准发布机制,2019年以来共向监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公众发布各类城市安全风险预警信息42期,提升全社会抵御风险意识和能力。
构建“专常兼备+灵敏高效”应急救援体系。整合组建54支市级专业救援队伍,打造一批涵盖无人机侦察、直升机救援、山岳水域、工程抢险、“水电气讯”等“空天地”一体化救援“尖刀”力量。发布生产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件等7项预案,投入1.87亿元启动建设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成都基地建设,开展高层建筑火灾、危化品爆燃等“双盲”实战演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